百年纸鸢舞长空:第什里风筝非遗技艺点亮廊坊文化博览会

廊坊新闻网 阅读:12 2025-05-06 18:20:01 评论:0

  

  初夏的廊坊国际会展中心,一场以“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”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正徐徐展开。6月5日,第九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此启幕,来自通武廊三地的千余件非遗精品汇聚一堂,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被誉为“河北文化名片”的第什里风筝技艺。这些色彩斑斓的纸鸢,不仅承载着六百年的匠人智慧,更以动态之美诠释了非遗“活态传承”的当代意义。

  一羽风筝背后的六百年匠心

  走进博览会非遗展区,第什里风筝的展台前总是围满驻足的人群。匠人手持竹篾,指尖翻飞间,一根根柔韧的竹条被弯成鹰翅的弧度;宣纸覆上骨架,毛笔蘸取矿物颜料,勾勒出龙凤、燕蝶的灵动轮廓。这种以“扎、糊、绘、放”四艺为核心的传统技艺,自明代起便在第什里村代代相传,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  “风筝的平衡靠的是‘三停三泄’——头部占三成重量,两侧翅膀各泄三分力。”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向游客演示着风筝 *** 的物理奥秘。他手中一只长达12米的“龙头蜈蚣”风筝,需20余天手工 *** ,放飞时如一条腾云驾雾的东方巨龙。这种将科学原理融入艺术创作的特质,正是第什里风筝被誉为“空中雕塑”的根源。

  从乡村田野到国际舞台的文旅共振

  本届博览会上,第什里风筝的展示不仅限于静态陈列。组委会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,游客可亲手尝试绘制风筝面,或参与迷你风筝放飞比赛。来自德国的游客安娜举着刚画好的“福燕”风筝笑道:“这比乐高积木更有成就感,每一笔都是中国故事的笔画。”这种沉浸式体验,恰是廊坊市推动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的缩影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第什里风筝的产业化探索已初见成效。风筝小镇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,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。博览会展销的“微型非遗风筝礼盒”,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,单日销量突破千件。正如参展商王经理所言:“非遗要‘活’下去,必须让手艺人的饭碗端得更稳。”

  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新范式

  在博览会数字化展区,第什里风筝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。通过3D建模技术,游客扫码即可观看风筝 *** 全程的虚拟演示;AR互动装置让人挥手间“放飞”数字风筝,其轨迹会实时生成祥云图案。这种“科技+文化”的尝试,让年轻观众直呼“非遗也能很潮”。

 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在同期论坛上指出:“第什里风筝的案例证明,非遗传承需要‘两条腿走路’——既要保持手工技艺的原真性,也要借助数字化拓宽传播边界。”据悉,廊坊市已启动非遗数据库建设,未来观众可通过VR设备“走进”第什里村,体验风筝 *** 的全流程。

  结语:纸鸢线牵起的文化自信

  当夕阳为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镀上金边,仍有不少游客举着风筝在广场上奔跑。那些扶摇直上的纸鸢,仿佛连缀起过去与未来——六百年前匠人手中的竹条,如今正通过博览会、互联网和文创产品,将中华文化的基因播撒向更远方。正如一位非遗研究者所言:“第什里风筝飞得越高,我们越能看清传统的重量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廊坊新闻网